5、匪夷所思(1/3)

作品:《大秦帝国风云

此次五国伐秦(其实是六国,魏国也跟进了),战争的结果是秦国大败亏输,不但大量精锐部队和临时组建的民团武装被联军歼灭,还丧失了大片此前占领的三晋、楚国国土,外加被联军掠走了大量珍宝和人口,可谓是元气大伤。

秦相吕不韦倡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政治方针几乎完全破产,幸亏吕不韦为护佑秦国做出了丰功伟绩以及因为领导战后恢复的任务迫切而繁重,王国政府才勉强没有倒台。楚国考烈王、楚相春申君黄歇君臣,此次作为诸国伐秦的纵约长,也极大地撼动了秦国华阳太后的亲楚势力。赢姓贵族集团伺机而起,他们放弃了吕不韦,团结在先王遗孀--赵太后赵婉的周围,发泄着对华阳太后和吕不韦两个辅政大臣的不满情绪。

吕不韦和华阳太后被迫做出让步,昌文君、昌平君兄弟作为军事统帅承担了责任,被罢免了指挥军队的权力,不少赢姓贵族得以进入大秦王朝的政府各级机关担任要职,吕不韦的相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可是,好运却依旧没有站在关东六国一边!它们很快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过错,一个导致秦国再次迅速崛起的过错,这就是关于上党战略要地的归属。

秦国龟缩在函谷关以西了,立下字据和盟誓不出函谷,原来秦国占领的三晋土地尽皆归还,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上党应当给谁?

昔日,为了争夺上党地区(长平),秦赵两国拼得你死我活,死伤了近百万人口,还直接导致赵国险些都城邯郸被破而亡国,这么看,上党应给赵国吧。

可是,上党一带原来是韩国的国土,这次韩国也兵进秦国,是伐秦的主力和战胜国。这样,韩国顺势收回其固有的上党领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可是,韩国君王却有自己的想法?

秦国势力已经被诸国痛打得体无完肤、没有很长一段时间看样子难以恢复了,而赵国的势力却极大地膨胀了起来,虎狼之师呀!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这让韩国君臣心中十分惧怕。

韩国决定继续使用上党地区作为韩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它选取了三晋兄弟之一的魏国!

魏国先前的都城本来就在晋地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因为打不过秦国而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残留在晋地的魏国国土渐渐被秦国和赵国吞噬一空,其势力被赶出了晋地,被压缩在赵国邯郸以南以及河水以南的地带。

魏国在诸国的帮助下取回了晋地的故土,却隔着上党地区与实际控制的国都大梁地区联接不上。韩国就顺水推舟,将上党托管给了魏国,让它高高兴兴充当韩国防范赵国的保护伞。韩国还答应魏国:上党一带的山泽赋税两国均分。

赵国方面对此很不高兴,可是对待友邦也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好默许了韩魏两国的政治交易。

如此一来,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因为魏国没有参与韩、赵与秦国的盟誓媾和。所以,不久之后,渐渐复苏元气的秦国以两国摩擦为由,公然在晋地打击魏国,并不算是背弃此前达成的“和平协议”,因为秦国也并没有与赵国和韩国为敌。

偏偏魏国是个窝囊废,它打不过秦国,结果魏国在晋地的地盘又被秦国夺走了,最后连上党地区的魏**队也撤走了,秦军顺势而进,轻易就重新占领了上党。魏国也想再次引诱秦国和赵国发生“第二次长平之战”,无奈上党一带韩**队不敢去了,秦国和赵国签订有和平协议,赵国相国建信君也力主与秦国和睦相处,赵国竟然悠闲自在地看着秦军进入了上党。

历史就是这样滑稽!当初,赵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也未能得到的上党战略要地,竟然在自己的军事实力完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拱手相让与宿敌,而且还是两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 最新章节5、匪夷所思,网址:https://www.88gp.org/201/201500/129.html